慎防媽媽手(新手媽咪易中招)

慎防媽媽手1從事文職工作的 Beatrice 育有一個 5歲大的女兒 Connie, 五年前女兒出生不夠一星期, Beatrice 便開始感到雙手經常麻痺、 乏力, 後來連活動時也會覺得疼痛, 經醫生診斷後確診患上「媽媽手」。

 

「回想當年真的很痛苦, 雙手連穿衣服或扭毛巾也覺得痛, 甚麼事情也做不來。 醫生說是由於我抱 BB 和餵奶時的姿勢不正確以導致媽媽手。」 Beatrice 坦言當時非常擔心痛症持續, 亦覺得此症嚴重影響她的生活。 「我不可以因為手痛便放下照顧女兒的工作, 只好配戴護腕以固定和維持姿勢, 並暫停處理家務, 盡可能休息多些, 以及勤力地去做物理治療。」

 

慎防媽媽手2手腕拇指腫痛

註冊物理治療師戴偉雄表示︰ 「新手媽咪的確比較容易患上媽媽手, 她們沒有照顧小寶寶的經驗, 許多時在抱BB或餵奶時過於遷就小寶寶, 而忽略了自己的正確姿勢, 使手腕過度彎曲, 或拇指過度外展。 久而久之, 手腕與拇指間的肌肉和軟組織過份勞損引致發炎。 最初, 患者會在活動時感到手腕和手指疼痛和腫脹起來, 情況較嚴重的話, 就算不活動時肌肉和軟組織都會劇痛。」 他更坦言媽媽手是「手尾長」的痛症, 幸好 Beatrice 產後 3 個月重回工作崗位, 女兒交由奶奶照顧, 在她接受完適當物理治療療程後, 情況逐漸好轉。

Beatrice 表示︰「後來我又配合針灸物理治療及針對性的伸展運動, 數管齊下, 產後半年我便完全康復。 當然, 小寶寶漸漸成長, 減少抱她也是關鍵。」

 

男士也患媽媽手?

戴偉雄表示, 雖然根據臨床觀察, 媽媽手患者的確以 30歲以上的女性居多, 除了新手媽咪佔大比數外, 症狀也常出現於家庭主婦身上。然而, 男性一樣也有機會患上媽媽手, 「媽媽手的正確學名為狹窄性腱鞘炎, 其實凡以不正確的姿勢重複活動手腕和拇指, 或反覆用力過度, 一樣有機會出現媽媽手。 所以, 做餅師傅、 攝影師、 美容師或廚師等職業, 也屬患媽媽手的高危一族。」

 

自我護理冷熱敷

經常需要使用手腕重複地做相同工作的人, 戴偉雄提醒活動時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手腕是否保持於正中的位置, 亦應該避免提起過重的物件。媽媽手的症狀可分急性和慢性, 萬一真的疼痛難耐, 戴偉雄表示患者可先自行護理, 紓緩症狀。
「急性媽媽手發作時, 患處會勺熱、 紅腫和疼痛, 手腕及拇指位置往往痛得無法活動。 此時, 可進行冷敷, 然後用治療性的護腕作保護和承托, 盡量多休息。 而慢性媽媽手的症狀是慢性腫脹和疼痛, 患者則可以暖毛巾敷患處, 亦可塗抹按摩膏輕輕按摩, 增加血液循環, 放鬆繃緊的肌肉。」

 

手法矯正+消炎

要治療媽媽手, 戴偉雄表示可透過藥物、 物理治療或外科手術, 需視乎患者的病況而定。 「藥物主要是替病人止痛, 而物理治療則主要針對放鬆肌肉及軟組織。 我們以超聲波進行消炎, 再以手法矯正方法, 調整手部的肌腱及骨關節。 手法矯正不單單局限於手腕的位置,有時還需要調正頸椎及胸椎的關節, 才可慢慢紓緩勞損的狀況。」

分享到: